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業內人士來支招!
來源:admin 發布日期:2023-05-04 瀏覽:711 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等領域持續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然而,科技成果轉化不順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卻仍是困擾高校的一道難題。科研和經濟聯系不夠緊密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科研和經濟始終是“兩張皮”,科技創新效率難以取得質的提升。
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我國高校專利資產保有量巨大,但是其中大部分專利處于“沉睡”狀態,沒有進行許可、轉讓或是任何形式的商業化。據初步統計,安徽省內121所高校的“沉睡”專利占比平均超過97%,在部分專科院校中,其所持有的“沉睡”專利比例甚至接近100%。
面向市場需求 提升專利價值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鼓勵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許多高校相繼開展賦權改革試點工作,大量限制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被清除,部分高校甚至可以給予技術創新團隊90%的收益權。然而,在這樣有利的外部條件激勵之下,仍有大量專利成果處于無法轉化的狀態。筆者認為,這與科技成果自身的質量密切相關,這也是許多高校的專利成果存在的共性問題。
首先是專利數量較多而質量不高。不合理的激勵機制導致部分高校科研人員以評級、評優、評獎等為目的進行專利申請,過度追求專利申請數量的行為無法保障專利創新質量。同時,許多高校并沒有建立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 未提前進行專利檢索,對于市場發展趨勢不夠了解,導致高校專利獲得授權后就被束之高閣,無法達到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的目的。
其次是科研團隊成員自身知識產權基礎能力有所欠缺。高校科研團隊是科技成果產出的主力軍,研發項目從立項前、研究中到成果的產出都會涉及到知識產權。現階段,部分高校科研團隊缺乏知識產權基礎知識和保護意識,造成部分創新團隊在成果產出前后不知道如何進行專利布局,錯失最佳保護時機和最優保護方式,更有甚者,還可能造成技術成果的流失。
再次是科技成果對接路徑不暢通,專利與產業匹配度不高。成果轉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部分高校成果轉化機構或部門缺乏信息、人才、資本、技術、市場等資源的整合能力,在成果評估、對接、談判等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或者權限較小。高校科技成果天然地側重于理論和學術研究,而企業的技術需求則更多地側重于實際應用和產業化,二者之間本質上存在有一定偏差,進而導致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發揮資源優勢 打破轉化屏障
對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絡的支撐作用。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下稱TISC中心)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絡節點,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人才優勢。TISC中心可以在機制創新、技術攻關、成果保護、成果評價、技術交易、商務談判、成果應用、人才培養等諸多環節為高校科研團隊提供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搭建成果轉化和市場需求的橋梁,為高校成果轉化和區域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TISC中心應當指導高校科研團隊主動提高專利申請質量,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專利質量直接決定了科技成果的價值,進而影響到科技成果轉化成效。TISC中心應當輔助高校進行專利申請前評估工作,對技術方案的可專利性進行事前檢索,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申請專利的撰寫質量。此外,TISC中心還可以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專業的數據庫資源,從技術、法律、市場三個主要維度對各細分要素進行評價,全面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經濟社會的實際貢獻,從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質量。
充分發揮TISC中心職能作用,加強高校科研團隊科技成果源頭保護,提高專利布局意識。高校科研團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高對成果轉化具有積極意義。TISC中心能夠針對高校創新團隊開展專題培訓,提高科研團隊的知識產權信息利用能力以及在成果轉化全流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TISC中心通過產業和專利信息檢索分析等手段,摸清科研團隊所屬產業全鏈條發展情況,指導科研團隊進行專利布局,對技術領域進行定期監測,協助科研團隊準確把握行業技術發展動向,為技術路線優化、產品升級、專利布局、成果轉化模式等關鍵環節提供信息支持。
TISC中心的成立有助于高校打破市場需求和科技成果之間的屏障,實現資源精準對接。TISC中心可以對科技成果進行專業化的價值評估,為科技成果對接談判提供依據。TISC中心可以對特定技術領域的產業全鏈條進行技術分析,明晰產業發展狀況和技術需求,整合產業上中下游企業信息,搭建內外交流平臺,協助高校和企業進行專家資源和技術資源的對接。通過專利信息檢索分析手段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為校企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激發雙方技術研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動力。
來源: 中國知識產權報